键盘妹林晨钰昨天下午3点多,59岁的赵克兰拎着一袋肉和蔬菜,从她自住的宝山区共富二村出来,一路小跑到马路对面的共富一村一位她结对帮助的老人家里。
除了这位老人,赵克兰夫妇一共照顾了八位老人,包括双方双亲、两位邻居老夫妻和赵克兰前夫的父母。洗衣、做饭、病床前悉心照顾……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他们都用心做好,而且一做就是30年。
带着前夫父母改嫁
1986年丧偶的赵克兰带着年幼的女儿,还有前夫的父母,改嫁给现在的老伴周时运,“当时我并不知道他也一直在照顾一对无依无靠的老人。有一天,他带我去浙江路一栋旧房子里看望那对老年夫妇,我才知道。”从此,赵克兰从心里接纳了这两位老人,跟着丈夫一起照顾他们。
这对老年夫妇是孙老先生和万老太太,那一年他们已70多岁。孙老先生与万老太太结婚后一直未生育子女。
有一次,万老太太重病,赵克兰夫妇从杨浦区长白新村住所赶过去照顾。“那时候我在一家大厂的食堂里上班,我几乎天天过去买菜、做饭、洗刷,到医院陪床。我不在的时候,病友们都跟老太太说,你女儿真孝顺。”
老人病愈后,考虑到年事已高,而且孙老先生已经出现帕金森症前兆,越来越需要有人来照顾,于是老两口把老房子卖掉,在杨浦区黄兴路延吉路附近购房居住。赵克兰说:“这里离我家只有一站路,走走就到了。”
为了照顾好8位老人,赵克兰排了时间表,往来奔波于自己父母、四个公婆以及孙老先生老两口之间。
老两口卖房投靠老邻居
1997年,赵克兰下岗。老周在一家公司做仓管员,月薪600元。这之前,他们因为动迁搬到了虹口区。为了生活,赵克兰卖起了盒饭。不久,两位老人也把家搬到大华社区去了。
2004年的一天,万老太太在门口摔跤导致骨折,没钱治疗,在家静养。这个时候,孙老先生也病情加重,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。面对这样的变故,赵克兰丢下生意,专门买了一辆摩托车,每天清早6点多,夫妻俩就从虹口区车站北路出发去大华,赵克兰留下来照顾老人,老周去上班。“老人躺在床上,大小便都成问题,我把她抱上抱下,替她擦洗身体。担心她患褥疮,过一会就帮她翻一下身子。她好转的时候,我把她抱到屋外晒太阳。”
当时赵克兰以为老太太从此卧床不起,也做好了长期照顾的心理准备。幸运的是,3个月后老人逐渐康复,这才把赵克兰“解放”出来。
不久,赵克兰一家再次动迁,搬到宝山区共富二村居住。这时候,两位老人提出要把自己的房子送给赵克兰,被赵克兰一口回绝了,“这是两位老人唯一的财产,也是他们最后的栖身之所。我照顾他们啥都不图。”
了解到两位老人想跟自己住在一起时,赵克兰犯难了:家里没有空余房屋,只好把他们安排在离家很近的一家养老院里。同时帮他们把房子卖掉,房款一部分用来还老人以前的借款,另一部分给两位老人养老。
尽孝道送二老叶落归根
2009年,孙老先生过世。按照生前的约定,老人的骨灰寄存在杨行殡仪馆。2013年春节前,万老太太也在赵克兰悉心的陪护下安详离世,享年98岁。
“近三十年的相依相随,而今都走了!把他们送回老家,也许是我为他们做的最后一件事。”春节后,赵克兰来到万老太太的故乡,替他们选好墓地,后来又为两位老人举行了隆重葬礼。赵克兰夫妇等两位老人入土之后,行了跪拜大礼才回上海。“回来的路上,我一直在哭。我至今都难舍那份感情。”赵克兰忍不住留下了泪水。
而今,赵克兰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模范。她被评为上海市孝亲敬老之星,她的事迹被评为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,她的家庭被授予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、上海孝亲人家等荣誉称号。
来自:大众搬屋